亲,你的浏览版本过低,建议使用IE8以上或其他浏览器,将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
-
查看详情>>
在国外,说起“演讲”一词(Speech),大家普遍想到的是人与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表达,重在沟通;而在国内说起“演讲”, 恐怕人们联想到的更多是一个精神振奋的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的鸡血表演,听众只是摆设和布景,只需要他们鼓掌与喝彩就够了。
我觉得这样的人更适合去当演员,而不是做演讲。演讲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需要沟通,演讲首先应该是一种特定场景的定制沟通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谈论一点表演的元素,而如果无视沟通去表演,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张牙舞爪只是底气不足的表现而已。
当今,为人所熟知的演讲者,如马云、乔布斯、奥巴马等,无一不是所在领域的精英,他们的演讲受到追捧并非因为他们演讲水平世界一流,而是他们为世界带来的改变,演讲只是他们用以传播思想的一种工具。当然,在他们的演讲视频里面,估计也很难找到他们张牙舞爪,口沫横飞的姿态,因为越是深厚的内涵,就会有越沉稳的表现形式。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做的演讲,谈到自己人生中三件事情,让自己感悟到了机缘际遇、爱与失去、内心的信仰与坚持,语气平淡,神情自若,但带给人们的震撼却是如此真实。这才是演讲。
-
查看详情>>
5月25日参加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TEDx夏季分享会,这次的主题是“声像”。正如广外TEDx团队所描述的那样:“当声音组成一座城市的映像,城市里所有的声音都被赋予意义。立足于广州,这座包罗万象的城市更是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树间的鸟语虫鸣、街头巷尾的粤语、繁华市区的车流之声、足球场中爆发的欢呼、音乐空间中嘶吼的摇滚乐……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总与特殊的景象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声像维系。城市充满我们每一个人意念的回音,每一个愿意聆听、愿意发声的你,都有可能,为这座城市的故事添上重要的一笔。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声音,源于广州独特的城市氛围和文化特质,更为其增加生命力。我们所发出的声音,正是构筑广州映像的最好方式。”
这次的分享嘉宾都和“声音”有着很大关系,有传媒业的资深人士带来视野和思想,也有音乐界的精英分享灵感与原生态文化:
1.黎文:前《城市画报》执行主编;iMART创意市集发起人/荒岛音乐会创始人
——“广东,CANtone。什么是CAN?Creative(创意),Action(执行力),Network(社群分享)。年轻人要将创意想法变为实践,并设计好的社群分享的路径。”
2.刀疆华:星外星旗下前卫音乐留真唱片总监;广州喜窝及tu凸空间 音乐总监
——“传统的东西并非古老。过去的东西,完全可以和我们当下生活的步伐融合并进。让我们的音乐承载民族的精神,注入新的生命,要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
3.张张无忌:职业美食摄影师;专栏作家
——“食在广州,是因为食客在广州。‘食’字是良心上有个人,食是用心来吃的,吃是饱肚,食是知所以然,才能吃出真正味道。”
4.梁栋:南方电视台新闻中心公共新闻部主持人、主编;电视节目《今日最新闻》主播
——“虽然我曾经因为‘太敢说’而被停播一周,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人和工作环境就是一种攻守博弈的过程,把握好度,就会发现内在的人文温度。”
5.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前南方日报总编辑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赞扬声、建议声、批评声,还会发一些牢骚,有些话可能很难听,但是,发声,正是源自于对这个城市深情的爱。”
还有以下这位广东老百姓最为熟悉的面孔和声音:
6.丁伟杰:粤港两地知名足球评论员、现效力于香港now宽带电视及广州电视台竞赛频道
——“‘读大学未必能学以致用’是假话。无论学什么,都是有用的。关键在你如何设计你的人生。”
整个活动组织得非常用心,短短一个下午的时间里,观众享受了一桌思想的盛宴。让我们期待广外TEDx下一次精彩的分享。
-
查看详情>>
如何把你的知识转化成演讲内容?美国公众演说界的两位学者 Keith William 和 Christian Lundberg曾经在他们的著作《Public Speaking》里有过相关论述,其中有一句名言:Clarity is the result of choices——表意清晰来源于选择。在我为企业人士做演讲辅导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演讲者总是希望把他们所知道的一切信息全部告诉听众,结果造成演讲篇幅过大、内容拥挤、重点不清、严重超时。在我建议缩减内容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表现出一种“舍不得删”的心态,觉得这样做很可惜,即使他们也很清楚不缩减内容完全不可能在既定时间内做完演讲。很多会议之所以拖沓,其实也源于此:自我心态过强,时间观念又过弱。
所谓的“表意清晰来源于选择”,就是指根据重要程度对演讲内容进行筛选。以某供电局项目报告《承包商管理》为例。根据会议安排,报告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开始辅导时,根据第一次现场演练,以下是演讲的各个模块及实际使用时间情况:
开场白(40秒)
一、课题研究概述(3分钟)
二、团队成员及分工(40秒)
三、原因分析(3分钟)
四、方案制定(5分钟)
五、试点工作(1分40秒)
六、成果推广建议(50秒)
七、团队学习成长情况(40秒)
结束语(30秒)
从上述时间运用可以看出,演讲已经超时。分析各个模块的时间,我的看法是:作为一个研究性的课题报告,对于起因及过程(第三、四模块)可以比平时多一点笔墨,但合计8分钟的用时已经占据超过一半的限制时间,另外第一模块课题概述部分,由于引用了“冰山理论”,导致用时3分钟,也同样属于篇幅过多,前半部分进度过慢直接对后半部分的演讲造成了压力,实际上从第五模块开始,演讲者都是在赶时间,造成了典型的头重脚轻。经过和演讲者沟通,得知本项目前期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故此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演讲者希望将这些数据呈现给听众,也就是演讲者“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都告诉听众”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听众分析,明确了本次报告最重要的听众是企业管理层,因此演讲的重点依然应该放在后半部分,最后,我们进行了演讲时间的调整,缩减三四模块的时间,去掉第一模块关于“冰山理论”的内容,整个演讲的重点就显露出来了。
开场白(30秒)
一、课题研究概述(1分钟)
二、团队成员及分工(30秒)
三、原因分析(2分钟)
四、方案制定(3分钟)
五、试点工作(4分钟)
六、成果推广建议(3分钟)
七、团队学习成长情况(30秒)
结束语(30秒)
-
查看详情>>
我们常常看见生活中两个人吵架,吵了半天不知所云;我们也经常遇到两个人对话,讲到口干舌燥还是驴唇不对马嘴。排除双方立场和偏见的因素,在沟通当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常常被忽略:你在讲的到底是什么问题?
在辩论学上,这称为“争论点”,也就是辩论双方究竟在围绕什么主题在辩论。辩论不同于打嘴仗,辩论是逻辑的较量,是严谨的语言交锋,因此“争论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讲,争论点主要分为三类:
1.事实。客观发生的事件,经科学论证的理论等。
2.政策。由人们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
3.价值。对某种事物或行为做出好或者不好的判断。
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时,确保能够清楚到底是在讨论事实、政策还是价值?诚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割裂,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事实的评价能够确定其价值,再由其价值制定相对应的政策,但在每一个讨论点上,依旧需要分清三者区别。
举个例子,如果今天我们要讨论“考研究生好不好”,这就是个价值问题,我们要仔细分析考研的好处和坏处,然后进行比较。但是,如果讨论的问题变成“大学是否应该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学生考研”,那就变成了一个政策问题,“考研究生好不好”与“大学是否应该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学生考研”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就如同“吸烟有害健康”不能推导出“我们要禁止全民吸烟”一样。事实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政策的合法性,但不能取而代之。日常沟通中出现的对话混乱,主要是因为谈话人在事实、政策和价值之间不断转换,浑然不觉,这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中需要密切关注的地方。
-
查看详情>>
说起演讲,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在高端大气的会议室里面作洋洋洒洒的工作报告,发言的人把厚厚几十页的稿子一字不漏从头念到尾,最后说声“谢谢大家”,正在熟睡中的观众条件反射一样的睁开双眼热烈鼓掌;这样的演讲成功吗?不见得。再来看另外一个情景:战场上,将军亮出手中的剑,向天空一举,大喊了一声:“杀!”身后的千军万马立刻为他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这样的演讲再简单不过了,因为只有一个字,但它成功吗?我认为相当成功。由此可见,演讲的好坏与篇幅长短无关,与辞藻是否华丽无关,只要能产生效果,一个字也胜过千言万语。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左右演讲的效果?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面有一句台词,说表演应该是“由外到内再到外的。”演讲不完全是表演,不过从演讲的沟通模式来讲,同样可以说是“由外而内再到外”。成功演讲当中的“内”和“外”具体体现为两种思维模式,它们分别叫做:“目标导向”和“换位思考”。
首先来谈谈“目标导向”。目标导向的概念很简单,就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结果。有没有看过这样的新闻:债主追债,欠债的说不好意思现在还不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债主听了以后十分气愤,手起刀落,就要了人家的命。这样的悲剧就属于典型的目标不清晰:因为你是为了追债而来,你可以用各种办法,摆事实讲道理,威逼利诱,目的只有一个:把钱要回来。但你今天动手了,要了人家的命,不但债没追到,反而把自己搭上了,完全背离了当初的目标。同样的道理,演讲也是一样的,你要有清晰的目标,希望听众受到什么影响,采取什么行动?在动笔写演讲稿之前,先想好这个问题。
成功演讲的第二个思维模式: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再举例:我们平时和两三岁的小朋友聊天为什么要蹲下来?蹲下来很累,站着讲不就好了吗?但是可能各位不一定知道,在小朋友的眼中,一个大人站着和他说话,他/她能够看到的不是大人们的脸,而是一条条的腿。而只有蹲下来和他们面对面的时候,才能消除小孩子心中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让大家的沟通更加顺畅,这就是换位思考。而这样的理念在演讲当中,就是要多考虑听众的需求。
所以,演讲的核心沟通策略就是:换位思考,分析听众的需求,这是“外”;坚持目标导向,明确自身目标,两者相结合,形成一套方案,这是“内”;然后把它呈现出来告诉听众,这又是“外”。所以是“从外到内再到外”。
管理上的很多理念,其实是相通的。成功演讲的这两种思维,又何尝不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更妥善地处理问题、更和谐地与人相处的思路呢?做任何行动之前,都先好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结果,这不就是目标导向了吗?而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不能自私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更要关注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一起合作解决问题,这又体现了换位思考。演讲是一种管理方式,而实际上所有的管理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从这两种思路出发的。任何通过帮助别人来达成自己目标的人,都会更加容易得到成功,就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到的一样:“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购买讲师联系方式查询服务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用户登录